中环观察丨香港“高才通”热潮下的人生突围

  11月的香港深夜还未见寒意,鹏飞(化名)在凌晨回家的路上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人情味。

  那日凌晨,地铁已暂停服务,他准备搭乘小巴回家,红色的小巴牌上写着“湾仔开往荃湾”,他暗喜虽然不是直达到家,但这是到家附近的车了。

  刚上车,他看到司机的样貌并不友善,光头、穿宽松大T恤,他忐忑地与小巴司机沟通,本以为会听到不耐烦的回应,没想到司机告诉他可以在家附近的车站下车,不用一路坐到荃湾。

  沿途上,鹏飞发现原来这趟小巴,每天都有固定的乘客,凌晨的香港还有许多刚刚下班的人,与他不同的是,他们是小巴司机的老友,不用打招呼司机就知道他们的目的地。眼神与言语的互动中,流露着这个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照和情谊。

  “那夜的小巴上,我感受到了香港的人情味。”毕业于中山大学的鹏飞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,今年38岁的鹏飞,在广东一家运营商公司负责工程管理,年薪在48万人民币左右。

  “很幸运,香港在去年底推出了高才通计划,手续更加简化,在网站填写申请了30分钟,等了3周就获批了,而且受养人的办理也很方便,我本科毕业的院校也符合要求,所以就申请了。”鹏飞说道。

  香港高才通计划设有三项标准,符合其中一条便可申请,包括:在紧接申请前一年,全年收入达港币 250 万元或以上(或等值外币)的人士(A类申请);获合资格大学颁授学士学位、并在紧接申请前五年内累积至少三年工作经验的人士(B类申请);或在紧接申请前五年内,获合资格大学颁授学士学位,但工作经验少于三年的人士(C类申请)。鹏飞是符合B类申请的人士。

  近期还增加了三所内地高校在合资格大学名单中,分别为武汉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,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。

  目前还没有孩子的鹏飞,希望生活和工作能够平衡,因此也更喜欢香港的职场环境。

  “在内地,工作上大家通过微信交流,也就意味着随时随地都会收到工作的消息,有时放假正和朋友聊天,工作的消息就跳出来,这样就需要去处理;而来到香港后,工作都是用邮件交流,比较正式和专业,每件事也可查到前因后果,很少在下班时间收到工作短信。”

  另外,“在香港公司,38、39岁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年纪,周围的同事都比我年纪大,他们还鼓励我‘年轻人创造更多可能性’。”鹏飞在这里并未感受到内地所谓的“中年职场危机”。

  生活上,鹏飞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,在他眼里,香港的基础设施很完善,这里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。“图书馆可以看到更多的外文书,小众运动如壁球等场馆也很方便,爬山的自然环境也很优越。”

  “不能简单地看来港工作是升职加薪,香港租房和生活的成本都很高。我还是更看重在未来的发展,并且将来有孩子的话,香港的教育环境也是更加多元的。”鹏飞将他近一年来港的生活娓娓道来。

  而与他同龄的Daniel则是为了两个女儿的教育,放弃了内地的事业,选择在香港从零开始创业。Daniel在内地亦是自己创业,公司在广州和上海都有业务,已经是相对成熟的企业,但由于经济环境及他本人移居香港的原因,公司的营收下降了约六成。

  “今年2月自己先来香港的时候,也是很不适应,广东话听不懂,周围也没什么朋友,漂泊感很重,几乎每天都想回家。”Daniel无奈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。

  当时,他带着100万人民币的积蓄,从原来在内地做实验室装修,转为在香港做写字楼和住宅装修,在陌生的地方组建团队,经历了一段煎熬的过程。

  “刚开始找的装修工人都是香港本地人,但他们自我意识很强,边界感也比较强,沟通上会有一些小摩擦。”Daniel坦言,因此,他现在的团队大都是有内地背景的,沟通相对顺畅很多。目前Daniel的装修公司已经完成了中环写字楼办公室、别墅等多个装修项目。

  对于香港近年出现的人才流失,特区政府希望通过高才通计划为香港人才市场补充新鲜血液。据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最新数据显示,去年底推出的“高才通计划”,截至今年10月底共接获约5.5万宗申请,批出超过4.3万宗。

  由于疫情及移民的原因,去年的《施政报告》显示,香港过去两年共流失14万劳动人口。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答复书面质询时,则透露18至39岁青年劳动人口,在两年间流失共11.6万人。

  若按行业分,金融、保险、地产、专业及商用服务流失近3.6万人,是劳动人口流失的重灾区。此外,公共行政、社会及行人服务业亦流失近1.4万人。零售、住宿及膳食服务业则流失1.4万人。

  此次申请高才通计划人士的年龄分布,据劳工及福利局最新统计显示,高才通计划所有获批申请者中,超过七成年龄在40岁或以下,比香港人口中位数46岁低,整体上九成申请者不足50岁,正是香港需要的年轻人才。

  “香港一直都是移民社会,此次人才输入计划相信未来会为香港创造新业态、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,对香港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。”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会会长尚海龙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。

  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成立于2023年7月,是为了推动新来港高才人士融入香港、在香港顺利就业、创业、生活的非牟利组织,成立至今举办了多场招聘会,以及对新来港人士所遇到困难进行全面调研等。

  作为会长,尚海龙经常与高才通人士交流,“据我了解,4个申请者中可能有1个曾经是互联网大厂的员工,而由于香港的互联网公司相对较少,生态未完善,许多创科背景的人士会更倾向于创业。”

  至于高才们来港的动机,尚海龙指主要有三个,占比最高的是希望子女未来接受多元化的教育;其次为169个国家和地区给予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或落地签,国际交流便利高效;名校生之间的从众心理,看着别人申请了,自己也怕错过机会。

  孩子的教育亦是Daniel来港的原动力,“两个女儿在香港上私立幼儿园,一个5岁一个2岁,都很喜欢香港的学校,上学也很开心,让我们父母很欣慰。”Daniel告诉记者,在内地,两个女儿也就读的是私立幼儿园,但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玩乐,并没有一个升入小学的状态,两个孩子也一直在学英语,还是跟不上香港的英语课。近期香港的老师,还给他打电话说孩子的英语需要补习。在他看来,女儿们已经迅速适应了香港的学校环境,不仅可以用繁体字写自己的名字,也没有出现之前担心的语言不适应问题。

  根据早前政府统计处在2020年9月发表的香港人口推算,预计在香港居住的6岁学龄人口,将由今年的5.73万名,跌至2029年的5万名,减约13%;12岁学龄人口则会由今年7.16万名,下跌至2029年的6.01万名,减约16%。许多香港中小学实行小班制教学。

  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曾表示,高才通计划涉及的18岁以下未婚子女受养人亦最多,有逾2.4万宗。在教育界人士看来,该计划短期可缓解香港中小学收生不足的情况,但长远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。

  联合国人口基金的年度《世界人口状况》报告指,香港每名女性仅生育0.8个孩子,生育率位居全球最低。据香港统计处今年最新出版的《香港统计月刊》显示,香港的生育率在过去30年大致呈下跌趋势,由1991年的每千名女性有1281名活产婴儿,大幅下跌近四成至前年的772名,创下30年新低。

 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于今年5月初向香港幼儿园展开问卷调查,发现幼儿园业界的收生情况出现明显下跌。近84%的受访学校表示幼儿园小班的学生人数在大幅减少。至于学生人数减少的原因,主要有出生率下降、学生因移民退学等。

  “据我了解的情况,有的小学接受高才通人士子女就读的数量是个位数,由于香港收生不足问题在小学低年级比较严重,而高才通人士的子女多集中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。”香港津贴小学议会顾问苏炳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。

 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邓飞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:“短期看来,对于香港中小学招生不足的情况能有一定程度的舒缓,但长期来看,香港人才市场岗位是否充足,高才通人士是否愿意留港长期发展,都有待进一步观察。”

  邓飞和苏炳辉都指出,高才通人士的子女可能在繁体字和英语方面需要强化学习,刚开始会有不适应的情况。同时,香港中小学都有特别针对高才通子女的帮助和支援,帮助他们适应香港的中小学生活。

  至于家长担心的粤语环境问题,苏炳辉表示,有的学校中文科会用普通话教学,但其他科目还是广东话授课的,还是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语言环境。邓飞则提到,许多小学低年级的插班生好像不存在这样的问题,语言的不同不会成为孩子们交流的阻碍。

  高才通人士均为名校毕业或工作经验丰富,是否会对香港本地人才造成一定竞争?“我认为不存在这样的问题,人才是流动的,香港应提升综合竞争力,让人才留下来。”全国政协常委、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,高才通计划是十分有利香港发展的。香港是一个自由港,人才都是流动的。对于人才来说,香港具有吸引力他们就会留下。特区政府未来应该重视如何让人才留在香港,香港应提高综合竞争力,便利他们在港就业和生活。